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蚊子与人体健康

发布日期:2016-09-19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蚊子一生,变态发育,害人无数。“卵”始作俑者,幼虫、蛹、成虫紧随其后。成虫生活于陆地,产卵于水中,小时候在水中生活,水养育了蚊子,长大后与人类“亲密无间”。

卵始于水中孵化,开启整个“生命周期”

淡色库蚊的卵粒长1毫米左右,刚产出灰白色,很快变成黑色或棕色。形状“子弹头”形,集结成块,由100-300个卵组成,浮于水面。产卵地主要选在各种中小型积水,如污水池、臭水沟、雨水井积水、下水道积水、坑洼积水等。白纹伊蚊的卵是单粒、纺锤形,多沉于水底或粘附在各种小型积水容器如缸、罐和废旧轮胎内壁等。产卵地主要选择在居民家及其周围的容器(如缸、罐、盆、碗等)和植物容器(如竹筒、树洞等)以及石穴等,尤其偏爱废旧轮胎积水。中华按蚊的卵呈船形,也是单粒的,两侧有浮囊各1个,浮于水面。产卵地主要是在水稻田、沼泽、芦苇塘、湖滨、池塘等。

孑孓“三兄弟”

幼虫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,身体细长,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,胸部较为宽大,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,俗称跟头虫。孑孓身体细长,游动时身体剧烈的左右扭动,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,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,呼吸空气。库蚊(家蚊)的孑孓尾端有1根呼吸管,呼吸管细长,管端为呼吸器的开口。在呼吸时,身体与水面成一角度,使呼吸管垂直于水面。气门和呼吸管末端的管瓣都有拒水性能,可以防止水进入气管。伊蚊的孑孓尾端也有一根呼吸管,呼吸管短而粗,伊蚊幼虫头向下与水面成一定角度,平时沉于水底或以呼吸管末端接触水面,在水中取食。按蚊(疟蚊)的孑孓无呼吸管,借腹部末端的一对后气门呼吸,呼吸时身体与水面平行。

孑孓的“蜕变”

蚊子的“前半生”一直都是生活在水里,蚊子幼虫在水里一共蜕皮4次,通过一次次的蜕皮,不断的在水中留下了一张张“画皮”,从一龄幼虫到第二、第三和第四龄幼虫,直到化蛹。在水里,孑孓的一生面临着重重的危险!不仅面临天敌—鱼的摄取,还要面临被同辈取食的危险。

化蛹成蝶,重见天日

四龄幼虫蜕皮后化为蛹。蛹逗点状,头部和胸部融合成圆球型。蛹生活在水中,不吃东西,不时浮到水面,露出呼吸角来呼吸。蛹期很短,只有1-2天。蛹发育成熟后,蛹皮背部裂开,成蚊从裂缝中钻出,这个过程称为羽化。经过漫长的挣扎与等待,终于重见天日。

前半生“与水相依”、后半生“与人为伴”

蚊子来到陆地之后,开启了传奇绚丽的后半生。蚊子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它们能够传播各种疾病,如疟疾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、寨卡都蚊子朋友。尽管世卫组织表示,到目前为止,没有信息或证据表明COVID-19可以通过蚊子传播,但蚊子所携带和传播的疾病足以致人于死地。绝大多数蚊类的雌蚊都是吸血的,以脊椎动物的血和以植物液汁及花蜜为食,它吸血是为了从血中获取蛋白质发育蚊卵。雄蚊不吸血,仅以植物液汁特别是花蜜为食。此外,雄蚊的口器(喙)已经发生退化,无舌而且上下鄂不发达,因此不能刺叮吸血。一般吸血活动都在夜晚进行,但也有白天吸血的,如伊蚊大都在白天吸血,白纹伊蚊以上午10~11时和下午4~6时为活动高峰。淡色库蚊、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则在日落后一小时与黎明时为吸血活动高峰。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的活动高峰出现于午夜前后。

防不胜防,也要预防

对于蚊子的防控我们不能放松。目前蚊子携带的很多疾病,如登革热、寨卡等都还没有特效的疫苗和药物,因此,防制关键就是灭蚊。切断传播途径,从清除身边积水做起,坚持环境治理,清除蚊虫孳生地,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物,环境整治和专业消杀相结合,全民总动员,全方位消杀,蚊虫防控,不留后患,绝不手软。